作者:Peter Zhang配资正规炒股配资门户
来源:张湧说财经(ID:peterzhangfinance)
伙伴们,大家好!
公用事业涨价的风,终于吹到了大学。
今年,有不少普通公立大学,在财政拨款减少的情况下,选择提高新入学大学生的学费。
而部分民办大学的学费,更是来到了10万一年的水平。
说来比较奇怪,在大学生供大于求、学历贬值的大背景下,大学的学费不降反升。
这是哪来的底气呢?
01
高校的经费主要来自财政拨款、学费收入、科研转化、社会捐赠等。
2023年,我国平均一个大学生一年要花掉2.2万左右的教育经费;
985学校中,经费最低的学校,一个学生一年也要花掉15万左右;
如果你考上了清华大学,那你一年就会享受62.5万元的教育资源。
一个学生每年的学费是5000元左右,远远不够学校的开支;
有些学校有校友捐赠的传统,比如今年4~5月间,上海一高校在120周年校庆之际,累计接受校友捐赠金额超15亿。
捐赠是很多欧美大学的重要经费来源之一,但是在国内高校还是凤毛麟角,并不是任何一所大学都能享有这么多的校友捐赠。
所以,国内大学的绝大部分教育经费,还是来自财政拨款。
也就是说,大学生其实是一批“准财政供养人口”,考上了大学,相当于获得了4年的“体制内”体验卡。
在公务员降薪、事业编缩编、公共事业涨价等大背景下,大学生学费上涨也是情理之中。
而且,就跟很多城市的地铁20年来首次涨价类似,很多大学的学费已经20年没有涨了;
大学的学费过去一直很便宜,主要是在吃财政的红利。
鉴于20年来的物价涨幅,教育经费这一块前面已经做得够仁至义尽了;
相当于多年以来积累下的政策储备,在财政吃紧的当下释放。所以这次涨价其实也是情理之中。
02
放眼全世界,大学教育都是“奢侈品”,学费是非常昂贵的。
考上大学的学生,多数需要背负高额的学生贷款,等毕业找到工作之后慢慢还。
中国的大学不一定会走欧美大学的那种超级昂贵的学费路线;
但是学费的上涨,客观上,确实有助于缓解当下紧张的大学生就业情况。
从2022年开始,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连续4年突破1000万,今年是1222万,创历史新高。
在房地产退潮、互联网饱和、双减等大的经济叙事的背景下,连年增长的大学生人数,对应的其实是更少的白领岗位。
找到一个双休、有五险一金的基础白领岗位,其实是大部分普通大学生的就业预期;
但是很显然,现在的大学生供大于求,就业市场已经无法满足所有大学生的这个基础的就业预期了。
科技发展的当下,不同职业之间,形成了“大鱼吃小鱼”的残酷食物链。
当年互联网兴起之后,一个大学生可以替代原来三个没有学历的线下从业人员。
但是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”,现在AI的出现,大大提高了应届本科生的就业难度。
现在一个AI工程师,可能替代掉了好几个初级的大学生岗位;
因为AI目前最擅长的,就是可以代替一些不需要丰富的经验,复杂度比较低的初级白领的工作。
比如一些初级的文案、剪辑、编程、会计、客服等。
或者原本需要很多人才能干的活,在AI的帮助下,一个人就能完成。
他们制作出来的AI工具,又会替代掉对应领域的初级从业人员,比如初级老师、文案等等。
所以现在AI的人才工资奇高无比,年薪百万的比比皆是。
相当于这些AI从业者和公司的老板,把原来属于很多大学生的收入“三七分成”了。
从投资回报率的角度来看,读一个普通大学的性价比越来越低了。
03
机器人是瞄着替代蓝领工作去的,而人工智能是瞄着替代白领工作去的。
科技公司在没有社会责任的引导之下,没有对众生的怜悯,替代掉尽可能多的初级岗位,是它们成功的主要标志之一。
初级白领太容易被替代了,而那些技术、服务型岗位,则一时半会还看不到被替代的可能。
也就是说,目前的情况是,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要远快于机器人。
比如家政、养老、育儿等行业,对人工的需求依然非常旺盛。
《2024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》预测,到2030年现代蓝领缺口可能攀升至5000万。
比如一个有经验的住家护工,一个月的收入可以上万。
而技术工种,比如钢筋工、塔吊司机等,月薪可以达到1.5万以上。
我劳动人口每年减少约600万,但是每年仍然有大量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,要么全职考公考编,要么去送外卖。
对于那些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来说,如果从一开始就进入了一个专科或技术学校,对这些技术类工作,他们接受起来倒是没什么问题;
但问题是他们已经读了大学,自我定位上了一个台阶,心气儿不一样了,于情于理都不应该让他们再回到蓝领的岗位。
因为这个本科学历是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才考上的,如果最终的收入还不如当年班上考不上大学的同学,这种反差是大多数年轻人无法接受的。
所以哪怕他们以全职考公考编的名义做“全职儿女”,或者送外卖,都不愿意去做蓝领。
蹉跎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。
基于这种情况,可以猜到的是,这批年轻人出心理问题的比例,要比我们那个时候更加严重一些。
04
维持过于庞大的大学生队伍,对社会主要的贡献是延缓了一批年轻人进入职场的时间,同时让他们成为有闲、有钱的消费生力军。
但是对于他们自己的人生道路来讲,其实是残酷的。
大学学费上涨,好的一面是,可以反向逼迫家长们权衡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上大学。
不能把孩子的职业规划,简化为一定要上一个本科。
现在的情况是,只有上了少数重点大学的学生,毕业后的就业才不成问题;
而多数普通大学毕业的学生,找工作的时候都会存在一定的落差感。
对于学习成绩处在本科线临界附近的孩子们,不论这个学校好不好、未来的就业前景如何,反正上本科就比上专科要强——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和学生是时候要转变一下思路了。
高昂的大学学费,让上一个普通本科的性价比,开始低于上一个不愁就业的专科。
参照西方国家的经验,未来的大趋势是,白领和蓝领的收入差距会缩小;
从事技术、服务行业的人,他们同样可以得到社会的尊重,社会地位也会越来越高。
归根到底,金钱不一定会流入学历高的人的口袋,而是会流入稀缺性更强、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人的口袋。
不考虑孩子的天分和兴趣的前提下,依然在盲目卷学历的家长,其实是刻舟求剑,后患无穷。
正如美国白宫发言人在怼哈佛学生时所说的:“我们需要更多电工、水管工,而不是哈佛大学中的少数***群体。”
THE END
实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