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何以为家》配资正规炒股配资门户,下同
文|蛙蛙和洼
这些天,互联网上吵得最凶的两件事:
一件关于一个女孩的身体,一件关于几百个孩子的身体。
一件是,一位女大学生的私密影像,被与之交往的外国男性泄露到网上,并配上了侮辱性言论。
半年后,她所在的大学突然发布公告,以有损国格校誉名义,拟将她开除。
另一件是,在甘肃天水,一所幼儿园里,233个孩子被检测出集体血铅超标。
他们的身体里,正悄无声息地积蓄着一种会永久损伤大脑的毒物。
表面上看,这两件事毫不相干,但如果你仔细看一下时间线:
那位女同学的隐私被侵害,是2024年12月的事。
而天水幼儿园的事,是在2025年7月初集中爆发,家长们奔走呼号,当地官方应对失措,事件正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。
恰恰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7月8日,那所大学突然翻出半年前的旧事,高调地发布了一则拟处分公告。
一个关乎几百个孩子性命和健康、暴露出严重监管失职和地方公信力危机的公共事件:
正在引发关注,刚想要掀起更大的波澜。
就在此时,一个充满窥私欲、性别与国籍争议的个人隐私事件:
被精准地扔进了舆论场。
于是,我们看到了舆论热度奇妙的转向。
原本应该聚焦于天水孩子病情、追问地方政府责任的声音,被大量淹没在了对一个女孩的围观和对她隐私的猎奇之中。
在很多社群里,那段被恶意泄露的视频被求来求去,而几百个孩子正在缓慢中毒的命运,似乎一夜之间,成了一个不那么重要的背景音。
这很难不让人怀疑,那位女同学被推出来,是不是一次蓄意的“围魏救赵”?
是不是有人想用一个足够刺激、足够吸引眼球的隐私新闻,来转移公众对一场人道灾难的注意力?
01 / 跨省求真相
让我们把视线从那个被曝光的女孩身上挪开,重新死死地盯住天水,看看那里的孩子们正在经历什么。
这是一个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的故事。
2025年初,天水褐石培心幼儿园的一些家长发现,自己的孩子总是不舒服。有的吃不下饭,有的喊肚子疼、腿疼,有的变得烦躁爱发脾气。
家长们带着孩子去医院,得到的诊断大多是“脾胃虚弱”、“生长痛”,于是开了一堆调理脾胃的中药。
直到6月份,有家长在孩子的体检报告上看到了“血铅偏高”的字样,他们开始在家长群里互相提醒。这一问,才发现有类似症状的孩子不是一个两个。
家长们开始自发带着孩子去外地医院检查,结果一个个出来,像一块块石头砸在他们心上:血铅超标。
他们向有关部门举报,得到的答复却总是模糊不清。
有家长回忆,当地疾控中心组织了检测,但迟迟不给书面报告,只是口头通知:
“结果正常”或“问题不大”。
一个孩子,在天水得到的口头通知是血铅值33.78,正常。可孩子明明厌食、腹痛,家长不信。他们开上车,跑了几百公里,去了西安的大医院。
西安的检测报告出来了:441。
另一个孩子,天水方面说“正常”,甚至根本没给他抽血,到了西安一查,258。
还有一个家庭,姐姐和弟弟都在这家幼儿园,天水通知的结果是姐姐32.57,弟弟233.15;而在西安,弟弟的实测值是299。
从“正常”到“重度中毒”,中间隔着的,是几百公里的路,和一颗颗被绝望与愤怒填满的父母的心。
他们不明白,为什么在家门口得不到一句实话?
为什么非要逼得他们像逃难一样,奔赴外地去寻求一个真相?
02 / 超标两千倍的“毒药”?
很快,真相以一种极其荒唐、极其恶毒的方式揭晓了。
官方调查组的通报说,问题出在幼儿园后厨做的糕点上。
为了让糕点看起来颜色鲜艳,更能吸引孩子,幼儿园的园长和投资人,竟然同意厨师去网购工业彩绘颜料,掺在面粉里,做给孩子们吃。
就是画画用的那种颜料,包装上清清楚楚印着“不可食用”。检测报告显示,这些有毒糕点的铅含量,超过国家标准两千多倍。
这是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举动。
食用色素并不贵,也随处可买,他们为什么偏要选择有毒的工业颜料?
官方给出的动机:为了扩大生源,增加收益,听起来就像一个蹩脚的笑话。
他们想用鲜艳的食物去吸引还没入园的孩子,却拿已经在园的孩子当试验品,每天喂他们吃着足以毁掉一生的毒药?
03 / 历史的诡异闭环
更让人心寒的是,这不是天水第一次发生这样的事。
将近二十年前的2006年,同样是在天水麦积区,一个叫吴家河的村子也曾曝出大规模儿童铅中毒事件。
当时的情节如出一辙:村民自发检测发现孩子铅中毒,当地官方复检却说“基本正常”,村民们不信,自己凑钱跑到西安,最终证实了几乎全村孩子都中了毒。
历史在这里形成了一个诡异的闭环。
二十年的时间,足够一代人长大,却没能让一个地方学会如何坦诚地面对问题,如何保护自己最弱小的公民。
家长们“跨省求真相”的无奈,二十年前上演过,二十年后又重演了一遍。
04 / 提级调查能解决问题吗?
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,我们看到甘肃省宣布成立由省委书记、省长挂帅的调查组,进行“提级调查”。
这当然是一种姿态,一个更高级别的介入,似乎能突破地方保护的壁垒。
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“提级调查”本质上仍是内部调查,是上级对下级的行政纠错,它是在悲剧已经发生、信任已经崩塌后的被动补救。
我们真正缺的,不是更高层级的内部调查,而是:
来自体制外的调查与监督。
这些独立的、来自民间的力量,才是防止公权力失灵、揭示真相最锋利的武器。
可悲的是,我们看到这样的力量正在衰退。
《焦点访谈》等监督类节目比例从近50%降至不足20%,敢于揭黑的调查记者越来越少。
当媒体的监督功能被削弱,当独立的专业声音难以发出时,公众就只能在一次次事故后,被动地等待一份官方通报。
所以,面对天水的“提级调查”,我们在期待结果的同时,更要保持追问和监督。
我们要问:
当初两地检测结果为何相差数十倍?背后是否存在人为干预?最终的问责,会仅仅止于幼儿园的几名工作人员,还是会触及那些失职失责、甚至试图捂盖子的监管者?
05 / 被献祭的女孩
现在,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那位女同学的事。
发生了什么?一个成年女性的私密时刻,被男性伴侣恶意录下并公之于众,配上对所有中国女性的侮辱性言论。这是一起清晰的、针对个人隐私的侵害,甚至是一桩犯罪。
受害者,是这位女同学。
但学校是怎么做的呢?他们没有去追究那个施暴的外国人,反而将矛头对准了受害者本人。他们翻出了一条陈旧的、定义模糊的校规,用一顶“有损国格”的大帽子,在半年之后,在一个最需要公众关注其他事件的时刻,高调地宣布要将她开除。
她的个人悲剧,就这样被变成了一场转移视线的舆论狂欢。她的隐私,成了某些力量用来稀释另一场更大悲剧的“燃料”。
真正应该被追究的施害者逍遥法外,而受害者却要被公开处刑,承受二次伤害。
06 / 我们的愤怒,应该给谁?
一个健康的社会,应该有能力识破这种伎俩,分清主次。
我们应该愤怒,但我们的愤怒应该指向那些真正作恶的人:
那个可能涉嫌玩忽职守、试图掩盖真相的监管部门,以及那个泄露视频、侮辱女性的外国男性。
我们应该追问,但我们的追问应该对准规则的漏洞:
为什么二十年后悲剧还会重演?如何保证天水孩子们的后续治疗和赔偿?
一个女孩的身体,不应该成为一场全民狂欢的消费品,更不应成为掩盖公共危机的工具。
而几百个孩子的未来,更不应该在我们被转移视线后,被遗忘在沉寂的角落里。
我们关注什么,决定了我们是怎样一个社会。别让窥私的欲望,盖过了对生命的关切。
请多看一眼天水的那些孩子吧,孩子们需要我们的声音,需要我们持续的、不被带偏的关注。
实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